昨天大多數人的朋友圈都被楊絳先生與世長辭的新聞占領了,很多人都轉發了她的一些語錄和文章,但字里行間都離不開“先生”二字;想必有大部分人都在納悶一個問題:楊絳分明是女的,怎么變成先生了?
這個問題去年也出現過,還記得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之時,國家科技部部長萬鋼在發表的賀信里,也稱屠呦呦為“先生”,網友對萬鋼部長為何稱屠呦呦為“先生”多有不解,有的甚至直呼:為何國家高級干部能犯如此低級錯誤!
其實不然,“先生”一詞不同語境有不同的外延含義。一是對成年男性的一種普通稱呼;二是尊稱,是對德高望重、知識淵博者的尊稱,可以指男性,也可以指女性;三是指丈夫,一般帶有定語,如:我先生;四是指教育工作者;五是對醫生的一種稱呼;六是古時對帳務工作者的一種稱呼;七是對算命師、風水師、說書、評彈等玄學或藝術工作者的一種尊稱。
后三種情況現在已經較少使用,在古時或民國時期經常用到;前四種情況普遍使用在我們的生活中,而楊絳先生和屠呦呦先生的稱呼取的都是第二種意思,是對德高望重、知識淵博者的尊稱,從稱呼里可見兩位女性的影響力之大。
再往前看,毛主席在九一八事變五周年紀念日給宋慶齡寫信的時候,抬頭就是“慶齡先生左右”,也就是1936年的時候,至今也有八十多年歷史了;除此之外,還被稱為先生的女性還有大家熟悉的作家冰心、畫家何香凝、作家許廣平(魯迅第二任妻子)……
總的起來看,女性被稱為“先生”要么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較高的社會威望,要么從事與文化教育相關的工作,要么在相關領域取得了杰出成就。
縱觀楊絳先生一生,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是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93歲出版的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到105歲安然辭世,為文學做出了無盡的貢獻,留給世人更多的是精神和思想上的凈化。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這或許就是她被稱為楊絳先生的原因吧。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前者只有錢鐘書老先生才能明白,但后者世人共睹,緬懷尊敬的楊絳先生,天堂安好,從此再無離別,有的只是“我們仨”的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