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一次世界矚目的峰會,勢必影響著未來相當時間內的經濟社會發展。
————G20: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已然到來————
9月3日,習主席在G20開幕式的主題演講中提到“中方把創新增長方式設定為杭州峰會重點議題,推動制定《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目的就是要向創新要動力,向改革要活力,把握創新、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數字經濟的歷史性機遇,提升世界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這意味著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工業4.0、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涌入我們的視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將給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
對于商界影響較大的莫過于馬云向G20提交了eWTP(世界電子貿易平臺)的倡議,而且得到了成員國的積極回應,其中印尼貿易部長就認為:“eWTP可以成為WTO的孿生兄弟,真正鼓勵創新和創業精神。” 這是一個很高的評價,互聯網在正改變全球貿易的形態、方式和鏈條。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曾冬)
同時,在G20期間發布的《G20國家互聯網發展研究報告》,一些數據也預示著基于互聯網帶來的變化:“G20國家網民數量占全球網民總量70%,網絡社交滲透率為48%;中美依然是互聯網應用創新的最活躍地區,印度成網民增速最快市場。”由此可以看出,為什么國內一些互聯網企業大肆進軍印度市場,比如小米已成為印度第三大線下品牌。
水木然在《時代之巔》一書里就有提到:“中國未來的產業分為三種:一維的傳統產業,二維的互聯網產業,三維的智能科技產業;一維世界正在推倒重建,二維世界已被劃分完畢(BAT掌控),三維世界正在形成。”所以說基于互聯網基礎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已然到來。
————互聯網+: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互聯網+的概念從2012年雛形初現,到2015年馬化騰提上兩會議案,再到國家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互聯網+行動計劃”,至今,單純由互聯網或者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簡單結合滋生出來的紅利慢慢弱了下來,或許基于互聯網的深度衍生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主題。
英國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認為:“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經歷導入期和展開期,導入期又分為爆發階段狂熱階段,展開期也有協同階段和成熟階段。”我們不妨來看看在互聯網+的熱潮之下,前兩年如火如荼的O2O,只要是能玩線上線下結合的,餐飲、物流、院線、美容美甲、出行等等行業都如泄洪般爆發,但到現在,經過幾年的狂熱血拼,同類融合,一些行業都進入了相對穩定的階段,比如美團大眾、滴滴優步等。
從互聯網走進我們的生活,升級到“互聯網+”的巨變,其實依賴的是云(云計算、大數據)、網(互聯網、互聯網)、端(PC、APP)這些新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普及。所以,這兩年2B市場風起云涌,一批批2B的SaaS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瘋狂的稀釋著資本市場,但從最近艾瑞咨詢最近發布的《TOP50:2016年企業級服務榜單》來看,在前十榜單中,除了阿里云和騰訊云遙遙領先之外,單純的企業管理服務級SaaS也只有用友網絡和263云通信。
(圖片來源:艾瑞咨詢)
說到這里,來看看2015年下半年到今年來火熱的直播市場。9月5日去了一趟廣州國際會展中心,遇到了2016網紅嘉年華,眼前都是女主播、嫩模、微商,還有一些大咖站臺,不知道網紅是什么時候誕生的,但是2016年一定是網紅爆發的一年。在網紅的世界里,她們只需要一個直播APP,一臺手機,面對粉絲,比顏值、搏出位、炫個性,抓住粉絲眼球,所以有些網紅不惜大尺度直播,因為他們玩的就是粉絲經濟。
網紅常用的直播平臺有映客、斗魚、花椒等,看似熱鬧非凡,其實泡沫漫天,典型的就是一些直播平臺的數據造假得太明顯,上來就奔著幾億在線觀看人數去了。就拿《G20國家互聯網發展研究報告》的數據來看:中國網民總數7.1億,手機網民6.56億;可見,一些直播平臺的數據明顯是把觀眾當愚民,2C直播雖然火熱,但泡沫也不小。
其實,直播也分2C和2B,上面所說的一些都是2C直播平臺,更多是滿足全民娛樂消費;2B直播領域里,更多滿足企業培訓、產品/戰略發布會、在線教育等日益增長的需求,但供應商相對2C直播市場較少。一些有商業嗅覺發力較早的企業就嘗到甜頭,比如專注于2B直播市場的展視互動就牢牢占據著細分市場的老大位置,今年來就做了諸如中國互聯網大會等一些影響力較大的直播活動。
所以,如果想在互聯網+的浪潮下分一杯羹,還得基于對互聯網+的不同理解去開拓,把握好商機和先機,正如《互聯網+:從IT到DT》一書里說:“對互聯網的理解不同,也決定了“互聯網+”的不同“變現”形式:“+”在旁邊是把互聯網當工具,“+”在前面是把互聯網當渠道,我們建議“+”在腳底下,把互聯網當做基礎設施,這樣才能實現整個經濟形態的轉型。”
————大數據:挖掘|交換|分享才能創造價值————
水木然在《時代之巔》里還提到中國互聯網的進化論:“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物聯網;PC互聯網解決了信息對稱,移動互聯網解決了效率對接,未來的物聯網需要解決萬物互聯:數據自由共享、價值按需分配。”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的本質就是搭建一個底層建筑,使傳統產業在線化、數據化。
馬云有說阿里巴巴本質上是一家大數據公司,因為他們通過淘寶、天貓獲得了零售、制造業、消費者的數據,然后經過挖掘、整合,就滋生出來了一些系列不知足不覺讓我們成為消費習慣的東西。比如支付寶,從一開始的支付工具變成了螞蟻金服,一個估值超過了百度的未上市公司就這樣蛻變了,因為它積累的金融數據建立起了信用體系,還降低了金融成本。
很多企業都掌握著大量有價值的數據,百度的搜素數據、騰訊的社交數據、滴滴的出行數據等等,或許更大的價值還在于數據的交換和分享,因為只有有關聯知識和能力的人或組織才能更好的挖掘數據價值,不管是在企業之間,還是企業與個人之間,甚至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當然這其中會涉及到大量的技術問題,而且很多企業也未必把大數據價值放到公司的經營層面上去,亦或甚至毫無察覺。
《數據之巔》的作者徐子沛(阿里巴巴副總裁)認為:“互聯網化的本質和核心就是數據化,當歷史和現實都可以用數據重建、分析和解構的時候,可以更好的在迷霧中看清問題、發現忙點、把握未來。”
所以如果G20給你的印象只是“最憶是杭州”的唯美畫面,那么不妨換個角度看看G20,這是一個屬于未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