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快,很多計劃都還在紙上,2017年已經過了一個季度,這種已經結束了卻還沒開始的感覺讓人甚是焦慮。
像這樣的事情其實很多,前幾年大家都還在追互聯網、電子商務,然后移動互聯來了,再后來大數據、物聯網、SaaS、人工智能、共享經濟都洶涌到來,當你還在探索時下熱門東西之時,新的物種又出現了,我們趕不上、來不及、學不來……
確實,行業變革、組織革新、新事物的出現,因為它們的未知和不確定性總會讓人焦慮;所以,在這樣快速變化信息爆炸充滿未知的時代,要想不被拋棄,會學習就變得尤為重要。最近聽了羅振宇在談知識焦慮時提到了五種學習的便捷方法,或許能有所幫助。
我們經常閱讀,也看到朋友圈里經常有人曬一些讀書計劃,相信很多人深有感觸,閱讀過一段時間后似乎很多東西都淡卻了;所以羅胖認為:閱讀是和書學,跟人學的效率更高,特別是牛人,因為“牛人就是知識的載體,知識已經被他們像買菜一樣買回來洗干凈切好,已經搭配和融合好,跟他們學,當然更省時間。”
這確實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多創造一些和牛人一起學習的機會,哪怕是花些錢,也是一種不錯的增值投資。
單從概念學習的角度上看,你會發現教科書上幾乎所有的新知識都是從概念的界定和科普開始的。在現今這么高速發展的社會,并沒有那么多的時間給我們像讀書時代那樣系統的去接觸一個新東西,但我們可以通過不斷收集新概念來高效學習,只要對新興事物充滿著好奇,并第一時間去搜集了解,就不會被落下,因為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
“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內心由內而外盛開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識從你眼前飄過,那不是你的,你必須縫一針才是你的。”這就是羅胖說的縫合,聽著可能有點別扭,其實就是加工整合。
整合最佳的方式就是表達一次,記錄、轉述、分享都是很好的表達形式。記錄的辦法很多,零散的用筆記,系統的可以用腦圖;分享的形式也很多,朋友圈、微博、公眾號、交流分享會等,現在這個時代,缺的不是方法途徑,缺的是意愿。
碎片化學習大家都不陌生,但很多人也認為碎片化學習不現實。不管現不現實,都不能否認我們的時間都被碎片化了,如果我們不能利用碎片化時間,只能被時間拋棄,利用碎片時間提升學習效率是這個信息爆炸時代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一萬小時定律認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所以,我們可以根據碎片化場景選擇合適的知識進行日積月累,終會量變到質變。
羅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觀察認為:人間就兩種人,一種人的世界只有立場、感受和意見三個詞,另一種人的世界有目標、方法和行動三個詞,如果能從第一種人切換到第二種人,一切就都整合起來了。
我們大都是第一種人,都不乏對事物的立場、感受和意見,但我們不一定行動;然而如果有一個有驅動力的目標,我們一定會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去搜集需要的一切,包括知識,這個過程不知不覺完成了高效的學習,這樣目標變成了我們學習的途徑,知識落實成了行動的成果。
不管出于什么樣的時代,什么樣的階段,學會學習都是一項受益終生的技能。我們可能永遠跟不上變化的步伐,我們可能無法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但學習是終身的事情。
學會學習,不斷的進行自我增值,可能才是迎接變化緊跟時代的好辦法,等待或者作壁上觀終將被淘汰,機會不一定垂青有準備的人,但一定不會垂青毫無準備的人。